您的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法治教育
法治教育

“五四宪法”:新中国首部具有基石意义的宪法

阅读:5123次     时间:2021-12-02 16:07      数据来源:法律证券事务部

浙江省杭州市北山街84号院30号楼,距离西湖咫尺之遥,一本《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初稿)》静卧于“五四宪法”历史资料陈列馆中。

这本初稿见证了全国8000余人参与宪法草案初稿讨论的盛况,从一个侧面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制定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不凡历程。

时光回到1953年12月,毛泽东率宪法起草小组的几名成员来到杭州,进驻西子湖畔一座青灰色二层小楼里,着手起草宪法草案初稿,也因此被称作“西湖稿”。

在来杭州的火车上,毛泽东对随行人员说:“治国,须有一部大法。我们这次去杭州,就是为了能集中精力做好这件立国安邦的大事。”

在起草地旧址设立的“五四宪法”历史资料陈列馆,于2016年12月4日第三个国家宪法日正式对外开放。该馆建筑物建于上世纪30年代,由一幢平房、一幢二层楼房组成。展陈分为序厅、复原陈列和主题陈列三个部分,主要讲述“五四宪法”从起草、讨论、通过到实施的全过程。

“五四宪法”历史资料陈列馆副馆长王永翔介绍,在“西湖稿”起草期间,毛泽东住在刘庄,每天下午3点从刘庄出发到这里来办公。在他的办公室桌子上、柜子里,摆满了各种书籍和资料,其中包括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宪法,还有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宪法的译本。

“毛主席工作起来精力非常集中,在这里常常一干就是一个通宵,经常是午饭在夜里、晚饭在早晨。”陈列馆宣教部部长夏文玲说,“西湖稿”起草期间,毛泽东亲自参加讨论,对草案反复进行研究和论证,许多条款是他亲自修改确定的。

经过77个日夜奋战,“西湖稿”终于完成。毛泽东于1954年3月23日主持召开宪法起草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代表中共中央提出了宪法草案初稿。这次会议以后,宪法草案由全国政协、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以及中央和地方领导机关、社会各方面代表8000多人进行广泛讨论,收到了5900多条意见。

1954年6月14日宪法草案正式公布后,又经过全国人民历时2个多月的讨论,共有1.5亿余人参与,提出118万多条修改、补充意见。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法律效力。

1954年9月15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中南海怀仁堂隆重开幕。9月20日,大会以无记名投票的方式对宪法草案进行表决。出席当天会议的代表1197人,全票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新中国第一部宪法就此正式诞生。

五四宪法是新中国史上具有奠基石意义的宪法,开启了中国社会主义宪法的崭新历史,所承载的宪法初心在后续宪法中发扬光大。


股票代码:000557


版权所有:西部创业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21-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宁ICP备16001674号 宁公网安备 64010602000692号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西部创业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21-2023 All Rights Reserved.